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刷完了电影《少年的你》,感慨万千,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是一个有关校园霸凌的故事:
高考前夕,女生胡小蝶不堪同学的霸凌而跳楼自杀。
陈念在她身体上盖上了校服,被警方要求协助调查,并因此成为霸凌者的下一个对象。
一个偶然机会,陈念遇上了正在挨打的小混混小北,小北成了陈念的保护者。
在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中,陈念被剪掉了头发、拍了裸照。
施暴者魏莱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突然求陈念原谅自己,不要报警。
陈念失手将魏莱推下楼梯致其死亡,小北为了替陈念顶罪,故意制造证据假装自己是凶手。
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努力搞清了真相,陈念被判刑4年。
后来,陈念成了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弱势的学生非常关心。
而小北,也履行了他的诺言,成了陈念的保护者。
02
影片很容易把观众拉回到曾经的中学时代。
电影中展现的一些情节,在现实中都曾经发生,陈念面临的困境,很多人也都曾经遇到。
比如,在校园霸凌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因为谁站出来,谁就会成为倒霉的下一个。
陈念正是在胡小蝶跳楼时站了出来,才成为魏莱等人的眼中盯。
比如,面对施暴的学生,学校甚至警方也办法不多。大人的那些手段,在孩子面前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魏莱等人即使面对警方的严厉盘查,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警察拿出来的最大的撒手锏,居然是叫家长,找来了魏莱的妈妈。
而学校对她们最后的处理,也只不过是停课几天,照样参加高考。
对于学生跳楼的应对,也无非是给走廊的窗户都安上了防护网。
当然,对于被欺凌者而言,心中会种下仇恨的种子,或无力反抗一直压在心底,或有朝一日突然爆发采取报复措施,或处心积虑发出致命一击。
记得笔者上学期间,就曾经发生过一起被欺凌者报复同学的事件,他把报复的节点选择在了高考的前夜。
他带领许多帮手围住了那位经常欺凌自己的同学,任凭对方跪下来求自己也无动于衷。
他忍了多年,就是想让对方的高考毁于一旦。
03
如果说影片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我觉得是“小北”这个人物的出现。
在现实当中,受欺凌的少年不会遇到小北。
也许,小北只是少女心中的一个期盼,每一位受欺凌的少女,都期盼能够遇到一位大英雄,永远站在身后保护着自己。
纵然,那位大英雄也经常挨打,但至少比自己遇到的对手强大。
但无疑,小北这样的大英雄是危险的,一个以打架斗殴混社会为生的小混混,出于复杂的少年男女间的情感而实施的“保护”,很可能会成为悲剧,给少女带来的伤害,也可能不下于霸凌。
这一点,希望不要引起青少年观众的误会。
04
校园霸凌给青少年带来的伤害是巨大而长久的,从阴影里走出来,可能需要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最后当了老师的陈念,在教给学生was和used to be的区别时,居然面无表情。
因为,一个简单的单词,一个简单的句子,勾起了她对当年痛苦的回忆。
其实,《少年的你》只有一个真正的主题:对于校园霸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胡小蝶在跳楼前,含着泪水问自己的朋友陈念:“他们都在欺负我,为什么你们不做些什么?”
影片的监制许月珍谈到创作的主旨时也称:“我们到底有没有去做点什么有用的事情?还是我们一直在对这个世界制造出来的伤害保持漠视?”
在派出所里面对警察的盘问,陈念也流着泪质问女警察:“你真的愿意你的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么?”
校园霸凌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会只影响到某一个人。
我们都是当事人,我们都需要做些什么。
05
窃以为,《少年的你》是一部需要学生、家长和老师等多方共同观看的电影。
看电影时,我一直希望陈念能够坚持到最后。
“我想考最好的大学,我想去北京。”通过努力、通过高考离开这个地方,这是她一直坚持的理想。
可惜,只差最后一点点。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遭遇同学欺凌的时候,还是应该告诉家长和老师,毕竟他们的办法更多,再坏的孩子,也怕大人。
同时,让自己强大才是对欺凌者最好的报复,努力让自己优秀,迟早会远离暴力。
最不可取的,是放弃生命。我们在电影中也已经看到,胡小蝶一跳了之,除了成为别人的谈资,什么也得不到。
而对于家长来说,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不要让孩子成为被欺凌者,也不要让孩子去欺凌别人。
孩子可以无知无畏,大人不能蛮不讲理。
不要以为欺凌别人就是占了便宜,你欺凌了别人,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挖坑,会让自己置于危险当中。
对于学校来讲,不应该只关心高考,关心成绩,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内心。
影片的结尾,当了老师的陈念主动陪一位在课堂上始终沉默的学生回家,就是一种象征。
如果当年有老师能够陪着陈念回家,相信魏莱她们就不敢施暴。
当然,我们更需要从社会层面和法律法规方面予以完善。
有媒体报道,将来对未成年人犯罪会考虑实施“分级预防”、细化教育矫治的措施。
犯错误的未成年人将会被划分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三个等级:对于不良行为,父母、学校有管教的义务,如果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予以纪律处分;如果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可能被送到专门学校进行矫治;犯罪行为则由少年司法依法惩处。
可以想象,如果在胡小蝶跳楼之后就把魏莱等人和同学们从物理上隔绝开,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
不管怎样,青春的底色不应该是痛苦和仇恨,我们应该多方努力,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
谈谈《少年的你》和校园暴力
原创: 帅龙 李尚龙 昨天
在大家的要求下,简单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1.
2017年,我们这票人开始关注校园暴力,一开始没什么人理解,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这个领域摇旗呐喊,关注发声。
直到这些天《少年的你》上映,掀起了从未有过关注的高潮。
我想立法的事情应该不会太远了,只要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一切都会容易起来。
我想起2017年我在柳州和那所学校经历的事情,也才不过两年的时间,现在,制度被建立,更多孩子不会受到伤害,令人高兴。
其实很多人在此之前都不认为校园暴力事件严肃的事情,记得这电影上映头一天,尹延老师给我发了条信息:以前觉得你在管闲事,看完电影,现在终于理解了你在这件事上的支持。
我说,你真棒。才理解。么么哒。
他继续说,我要把《刺》好好读一遍(因为现在还没读完)。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谢谢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关注到这个领域,让更多的人感同身受,重新理解了校园暴力。
接下来几点思考,分享给大家。
2.
首先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小说里有些东西和《白夜行》很像,在专业人士给出见解之前,我还是不去站队说这个作品是否涉及抄袭。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抄袭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抄袭的边界是什么,业内还没有达成一致。也等等结果。
我只从电影角度说,对于这部影片,我很喜欢。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揉碎给大家看。
这部电影做到了。它把青春里最美好的东西揉碎给了我们看,所以故事够绝望。但好在,故事足够绝望,生命里才能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易洋千玺终于摘掉了帽子,走在了阳光下。
他抬头看着监视器,那一刻,我忽然想起那句话:光照亮的地方,天使登台,魔鬼退场。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被人照耀,而不是在黑暗中前行。
3.
说说校园暴力的事情。自从2017年我开始关注这件事,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校园暴力的私信,总结起来,这些被霸凌的孩子,都具备一个特点:原生家庭的缺失。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父母都不在身边。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最容易被霸凌。
原因很简单,家才是一个人最后的港湾,最后的港湾没了,才容易被肆无忌惮的欺负。
所以,如果班上有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们应该给予多一些照顾,同学们应该给予多一些理解。
其实不仅仅是被欺负的孩子,许多霸凌者,背后也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要么家庭没教养,要么父母不在身边。
要不然,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不至于这么恶。
校园暴力这件事,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老师需要多提醒,家长需要常在位。在中国的家庭里,很容易出现这么一个结构:一个焦虑的妈妈,一个崩溃的孩子还有一个消失的爸爸。
这种结构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滋生校园暴力情节。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父亲多带娃,母亲少唠叨。
4.
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总是跟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先不要责备他,因为他很可能正在寻求保护,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这所学校里存在校园暴力。
因为在学校里跟坏孩子成为好朋友很可能是因为希望他保护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请老师和家长多加关注。
5.
另外,千万不要跟被欺负的孩子说: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上?什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样的鬼话。
这句话简直是太扯淡了,苍蝇什么都叮。
苍蝇不仅叮鸡蛋,叮到谁都完蛋。
苍蝇之所以叮别人,是因为苍蝇就是苍蝇,苍蝇是害虫,害虫就必须毫无理由消灭,不消灭害虫就只能毁灭自己。
6.
请从小教育孩子强身健体。
如果孩子真的遭受到了暴力,比如遇到三四个人殴打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抓着一个往死了打,打完撒腿就跑。
请记住,这些小孩不会因为你懦弱和沉默而放弃对你的折磨,相反,他们会变本加厉,只有站出来反抗,才不会被继续欺负。
其实,无论你反抗不反抗,对方都会动手,一边反抗,一边求助,这是最好的方法。
7.
比起校园暴力的人来说,我更讨厌的是这两种人:
第一种、围观的人。
这些人非常讨厌,因为他们围观,所以动手的人更加兴奋。
在美国,围观的人也会收到惩罚,在中国,你总能看见大量拿着手机拍摄叫好的路人,令人毛骨悚然。
第二种、校粹。
这是我造的词。
这种人很多,当一个人在网上披露说这所学校有校园暴力,是希望社会重视,用舆论给这所学校施压,让学校保护这位被欺负的孩子。但你总能见到,这所学校的一些学生就会莫名其妙燃起强烈的学校自豪感认同感,说:闭嘴,你在侮辱我的学校……
对于这些校粹,我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你永远呆在这所学校,不要毕业。
8.
这部影片中,再次强调了高考的重要性。
又把我们带入了那段痛苦却难忘的日子。我不反对高考,高考很重要,他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但我很反对“高考砸了就一无所有”的观点。
高考考砸了,生活也并不会完蛋。因为人生路很漫长,也会有很多考试,重要的是,这些考试也会帮助你“走出去”,提升自己的圈层。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学习。
其实我很希望高考有一天能像雅思、托福那样,一年能考很多次,这样就能少很多悲剧。
虽然说高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敲门砖,但请记住,这一切,都不如生命重要。
9.
我更期待《刺》的网剧。
如果顺利,年底可以跟大家见面。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校园暴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好。
希望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活在阳光中,沐浴着温暖,看得见曙光。
===================
少年的你,我们一起保护
原创: 肥肠妈妈 肥肠妈 昨天
1
上周六,我去看了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本来没打算看这部电影,偶然看到了李银河的影评,觉得也许这是部值得看的电影,就买票进影院了。
2
电影画面非常真实,周冬雨脸上的小雀斑和毛孔都清晰可见,这才是皮肤的真实状态,比那种精致妆容和修图后洁白无暇疵的皮肤更加生动真实。周冬雨的形象也比较贴合原著,白皙柔弱倔强,比较有说服力。
跟比她小八岁的易烊千玺搭戏毫无违和感。演员们的演技也不错,都很流畅。演反派的魏莱,虽然饰演的角色非常的令人反感,但是演员的颜值挺不错的。
本着不剧透不影评的想法,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值得关注和重视:校园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这是一直在发生,却很少得到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看到电影和社会新闻里的恶毒孩子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那种人性的恶真让人不寒而栗,这种人性之恶是不分年龄的。我不想描述那些骇人的细节,是因为敬畏社会心理学。
刑事案件的报道是把双刃剑,它摆脱不掉消极的负面效果。犯罪目的、作案手法都是“可学”的,因此,这种案件的报道不应细化,作案动机、作案手段等都不要深挖细说,否则,不但客观上帮他扩大了影响,还会在社会上造成恐慌。
3
这一系列的犯罪具有“涟漪效应”的特征。“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即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
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社会中的中流砥柱),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和负面影响就会更加严重。
形象地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模仿效应,是指因为新闻报道或者小说电影中描述的事件,而导致的一连串类似事件,英语表述为“copy-cat crime”。
模仿效应的一个突出领域就是模仿犯罪,1972年库布里克取消他的描述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电影《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因为电影上映后出现了一系列模仿片中暴力场景的青少年犯罪。
4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个高年级女生,家境不错长得挺漂亮,擅长唱歌跳舞,是学校各种文艺汇演的主力军,好像还是个三道杠,跟电影里的魏莱有点相似(但是没有那么恶劣,毕竟是小学生,破坏力没有那么大)。这个女同学呢,她除了光鲜亮丽的“别人家孩子“这一面以外,还有另一面:混社会,抽烟、喝酒、讲粗话,还带头组团凌霸弱势同学。
这个高年级女生经常组团欺负一个智力迟缓的女生,有次我放学路过刚好碰上了,看到她们让那个智力迟缓的女生脱上衣(那时候已经开始发育了),然后语言嘲笑推搡踢打她,我看不过眼打抱不平过几次,结果被那个常受欺负的女生缠上了,经常尾随我,还总是冲我傻笑。我上大学以后,她在街上碰到我妈也傻笑,还总问我妈我到哪儿去了,说她想我了。
这个被欺负的女同学,据她父母和老师说是智力迟缓,每次考试都垫底。但是我总觉得她挺正常的,而且身体很健壮,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区别对待。
那女生的父母其实挺不负责任的,对孩子一点也不上心,就只是管口饭让她活着,让她每天那么傻混着,也不帮孩子找找出路,她被人欺负估计父母都不知道也不管。她父母就那样让她像孤魂野鬼一样自生自灭,只给口饭让孩子苟延残喘,真是令人唏嘘。
当时我打抱不平也没想过那些女生会报复我什么的(她们也不敢),我小时候属于人狠话不多的,那时候学习成绩还算不错,有一次一个男同学挑衅,我二话不说拎起板凳就把他砸哭了,从此以后没有人敢惹我。
回过头看,以暴制暴在文明社会完全没必要,显得特别没文化没品位,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景和环境里,还是有效的。不然毛爷爷也不会说“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话了。
5
我不太担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因为他是个会反击的孩子。所以我比较重视引导他用更高级的方式处理矛盾冲突,从小就让他知道勇敢和鲁莽是两回事:有勇有谋是勇敢,有勇无谋是鲁莽。
人活着不必委曲求全去讨好谁,但也不能过于任性,要有大局观,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时候不能轻举妄动。尽管如此,如果有人恶意欺凌我的孩子,我一定会出手干预解决杜绝后患,绝不姑息这种恶毒的蔓延。
我没有受到过校园凌霸只是因为我比较幸运,还有很多没那么幸运的孩子在绝望和恐惧中的承受着他们原本不应该承受的痛苦和伤害,却没有人伸出援手来保护他们,让悲剧接二连三的重复上演,令人心痛。
在恶人作恶的时候,冷漠的围观者也是助长恶的帮凶。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一定不要袖手旁观,我们伸出的援手很可能就会挽回一个鲜活的生命,避免悲剧的发生。抵制校园凌霸和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
我在网上看到两段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分享给大家:
1、对犯错的孩子选择宽容,这是社会的善意。可当孩子伤害孩子,大人该怎么办?那被伤害的孩子呢?为什么他们的苦痛最终只能成为别的孩子成长的踏脚石;成为他们浪子回头的标识?(这段话找不到原创者了,有知道的可以留言告诉我)
2、未成年人杀人案,每年都披露出几件,都无法可治,对社会的影响很不好,它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未成年人杀人放火都没关系,这个导向非常可怕。如果没有刑事责任和刑法处置,不足以震慑。所以,对未成年人不光是预防犯罪的问题,还要有惩治犯罪的内容。(法制记者朱宁宁)
总之,我认为,即使是未成年人,他既然有能力犯罪,就应该承受应有的刑罚。一个年少时作奸犯科的孩子,社会和法律的宽容就是鼓励他更加肆无忌惮的作恶。而受害者却要背负沉重的伤害和心理阴影,甚至要无辜承受“责备受害者“的舆论鞭挞。这不是本末倒置透支社会资源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吗?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算是投资,也不会投给赔的血本无归的垃圾项目吧,为什么还要姑息养奸让小恶人变成大恶人继续危害社会?强烈支持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限降低到12岁!